摘自: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总阅读数:446 发布时间:2011-11-25
在菇业的发展上,漳州有很多经验可传授,并广受业界认可。然而,随着菇业的发展,漳州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工价上涨和无接班人等困境。
漳州菇业路在何方?在本次蘑菇节上,来自食用菌行业的各路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对漳州菇业的发展进行把脉、确诊,并推敲出发展策略。“成板块的圆桌论坛、联谊活动,全方位对种植、产品、加工、设备等进行交流,来自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培训和交流,让企业感到很解渴。”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表示,本次蘑菇节从生产实际进行探讨,对菇类产业的推进非常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由产品发展引导向产业发展
在前日举行的海峡两岸菇类产业联谊会上,从事菌物研究的工程院院士李玉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说,每年一届的蘑菇节他都会到,这是他第五次来到漳州,今年的蘑菇节有实际性的进展。
李玉说,漳州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最早成熟的地区,急需从高产量指标过渡到质量指标,向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阶段升级,也将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从食用菌产业大国向强国迈进。他认为,在“南菇北移”的发展背景下,漳州食用菌面临发展机遇期,未来要做的主要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对质量管理标准的限制,从原料产地开始,每一步的生产环节都要靠标准来规范,核心则是产品的质量,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的冲击波下,食用菌的栽培更应该注重质量保障。第二个方向则应该采用“拿来主义”,由产品发展引导向产业发展。
“大陆急需食用菌精深加工的技术,而台湾急需扩大行销的市场,两者之间的联谊交流具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有很多企业家已经在开始洽谈合作。”李玉表示,未来漳州食用菌行业要实现质量标准化,必须先有一个样本。目前,正在筹备成立的食用菌产业创业园,将很有可能是未来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标准化的一个苗头,漳州甚至有望打造成为中国食用菌行业的“样板”。
而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台湾的精深加工产品带来很好的启示。这是因为台湾吸收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经验,食用菌的很多经验可以直接套用。李玉认为,台湾的食用菌深加工,从保健药品到即食食品,乃至生物科技产品,加工的不同形态,打开广阔的市场销路,附加值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正是漳州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所要学习的。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推行工业化栽培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盛赞第五届中国蘑菇节,蘑菇节一届比一届好,菇农、企业等各个层面的朋友对蘑菇节的期望值更高。究其原因,他认为漳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而食用菌栽培、加工成规模后,市场需求就得到提升,就需要汲取更多有营养的信息,此次蘑菇节恰好增加培训项目,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栽培生产各个方面,为菇农、企业等做培训。
谈起漳州菇业的发展,杨胜军说,漳州菇农更多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这种方式为早期的食用菌产业打下规模的基础,是一个必要的发展阶段,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下一步漳州的发展重点必须推行工业化栽培,以实现食用菌产业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涂改临:实现工厂化的生产
“漳州种植双孢菇的技术已经深入到全国各地,可以说哪里有双孢菇,哪里就有漳州人。”已从事双孢菇生产38年的福建省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涂改临说,他所经营的企业,双孢菇的产量很大,而且培养技术都处于世界前列,但也面临发展过程中原材料价涨、工价涨和无接班人的现实困境。
今年9月到澳大利亚考察后,备受困扰的涂改临有了新想法,那就是实现工厂化的生产。由于传统的工厂化生产,不但需要大场地,还需要每年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资金,这种规模的工厂化显然不适合漳州本土的菇农们。
在实践的探索中,涂改临针对漳州现状找到一种成本低又符合工厂化的生产模式,那就是在生产种植时进行专业的分工,如由专门的企业负责菌种生产,设堆肥厂、堆料厂。实现工厂化生产的同时,就能成批地采购原材料,生产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工厂化设备的引入也会使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菇农就可以不受工价飙高的困扰。另外,工厂化意味着生产的智能化,这就能吸引年轻人的加盟,解决断层的困扰。
福建农林大学黄毅教授:走出去,把技术外传
有“福建老菇农”之称的黄毅教授,来漳州参观考察食用菌有上百次。他说,他一辈子从事食用菌的栽培和研究,“与菇对话,其乐无穷”。
黄毅说,目前漳州白背木耳、杏鲍菇工业化设施和机械化设备发展很快,其中杏鲍菇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据漳州食用菌协会统计,截至第五届蘑菇节开幕之前,漳州杏鲍菇生产企业近80家,已经形成规模集群效应,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以杏鲍菇栽培技术为例,目前,漳州已经有嘉田等企业,将栽培技术由“袋栽”转入“瓶栽”,实现品质上的突破,也降低劳动力和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至于漳州食用菌发展的出路,他认为,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走出去,把技术外传,通过技术外传,把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上更高的档次。同时,两岸之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交流,带来很多启发,目前,两岸合作即食产品的开发处在合作开发期,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漳州食用菌产业可以学习台湾的加工技术,延长货架期,往深加工即食食品方向发展。
漳州市委农办主任郭福泉: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整合
漳州市委农办主任郭福泉表示,政府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有四大目标,一是积极推动食用菌生产工厂化、自动化进程;二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三是着力抓好食用菌产业品牌创建工作;四是推动食用菌产业的物流市场建设,“目前,漳州食用菌产业急需推动的两项议题,一个是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步伐,一个是打开市场的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政府为推动漳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为菇农提供扶持,推广工业化种植,并在用电优惠、融资等方面为菇农提供帮助。同时不断做大食用菌产业平台,第五届蘑菇节增加圆桌论坛、培训专题等,在促进合作方面,今年的签约项目总额达8.9亿元,其中共有7个签约项目。
此外,今年,漳州市还特别设立成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包括东方食品在漳浦设立的“农业硅谷”,绿宝集团在角美成立的食用菌产业园区,都意在促进产业集聚,推动食用菌在生产、加工、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的全产业链整合。(记者朱远娥 林艺芬 白志强 实习生 戴江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