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闽南日报
总阅读数:2206 发布时间:2023-05-31
市区站前广场夜市将重新整合
规划建设美食广场
升腾烟火气 激发新活力
位于市区南坑路与元光北路交叉口的
站前广场夜市
是目前我市最大的夜市
这里以百货为主要经营业态
涵盖服装、鞋类、玩具、饰品等
486个经营摊位
▲站前广场夜市的摊位灯光,将夜幕下的城市照亮。本报记者 黄子君 摄
预计6月上旬试营业
近年来随着电商崛起,外加以“吃”为主的夜市在漳州“出圈”后,站前广场夜市面临客流减少的境遇。
为提升夜市人流量,丰富夜市经营业态,站前广场夜市将对原有的场地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建设美食广场。
新规划的美食广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划分美食区和就餐区,可容纳60个摊位,将通过统一餐车、统一管理的模式进行运营,预计6月上旬试营业。
▲站前夜市美食广场效果图 任承才 供图
据夜市管理站站长任承才介绍,美食广场的所有摊位都将实行公益性收费管理,摊主只需支付低价租金,即可租赁摊位。
结合站前广场夜市所处的位置曾是漳州北站,新规划的美食广场在外观设计上特意采用了“铁路主题”,在广场入口处设计了月台、电话亭、路标等造型,专门定制火车车厢款式的餐车。
▲站前夜市美食广场效果图 任承才 供图
接下来站前广场夜市将增加体验式、互动式的夜间消费体验,逐步引入“夜市集市”的概念,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打卡消费,形成群聚效应。
芗城区城管局局长刘永刚表示,站前广场夜市拥有成熟的管理团队,且具有足够的发展场地,可以借鉴其他夜市经验,对现有夜市进行经营和管理升级。此次新增美食广场,能够提供便捷的餐饮服务,并与原有的小商品业态进行整合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一站式”消费体验,为城市夜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精细管理确保规范经营
据了解,我市中心城区目前拥有站前广场、笃学路、延安南路(古城北广场入口处)3个夜市。针对夜间经济给辖区维护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带来的压力,芗城区城管局梳理、完善了一系列管理系统和措施,确保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市民在站前广场夜市选购日常用品 本报记者 黄子君 摄
在配套功能方面,各夜市均设置了管理办公室,实行专人管理、承诺公开制、管理规约上墙公示等制度,确保管理员、安全员在岗在位。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食品全流程健康管理机制,落实食材溯源,坚持食品留样,定期组织食品抽检,食材数据须建档报备;各商户从业人员须持有健康证,办理经营许可证,实行亮牌经营;餐车配置燃气自闭阀、灭火器等设备。
在卫生管理方面,夜市配备了即时保洁人员,并设置厨余垃圾桶,实行定时收运,保持场所卫生规范。
此外,为了方便消费者维权,芗城区城管局还安排了管理人员进行巡逻,即时调解处理消费纠纷,并联合食安办、街道办等部门定期开展检查,确保规范经营。
夜市的前世今生
提到“夜市”这个地方,相信很多老漳州人一定会脱口而出:延安北路夜市。
繁荣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延安北路夜市位于漳州中心城区,曾经是漳州市民夜生活的打卡点,承载着几代漳州人的记忆和情怀。
▲繁华的延安北路夜市,承载了许多漳州人的记忆 吴瑜琨 摄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夜市摆摊占道、道路人车混杂、卫生脏乱差、噪音扰民的弊端逐渐凸显,成为摆在城市发展和管理面临的难题。
为实现经营规范化,提升漳州夜经济品牌,2020年3月,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在经过精心规划和整改升级后,将延安北路夜市搬迁至旧火车站站前广场。
搬迁后的站前广场夜市每日自17:00开市一直营业至23:00,不仅功能区划更清晰、管理更规范,还建有绿地、喷泉、休息座椅、照明灯柱等设施,设置推车出入口及行人出入口,配建了近80个汽车停车位以及足够的电动车停车位,确保周边路段车辆畅通、市民游玩方便、经营设施出入便捷。
此外,夜市广场上还专门铺设了水、电线路,并配套仓库和专人管理,商户可将手推车就近存放,满足经营需求。
提案点击:
在古城增设特色小吃一条街
近年来,随着漳州古城的持续性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夜间到此游玩,然而大部分游客除了逛逛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历史街区外,鲜有人能够带上几份称心的伴手礼回家,或是在此驻足品尝美食。
市政协委员蔡英杰建议在古城核心区内部增设闽南特色小吃一条街和非遗特色小手工艺品一条街,带动核心区夜间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打响闽南特色文化品牌。
他认为,古城核心区内部的商圈虽然已有不少餐饮行业入驻,但传统的闽南特色小吃较少。如今正大力提倡发展地摊经济,而闽南特色小吃店规模通常小而精,且具有不需堂食的特性,建议在东宋河沿岸一带增设一批闽南特色小吃的地摊手推车,招揽漳州名小吃商户入驻。
此外,古城核心区内部虽然有许多非遗特色展示馆,却很少有现场制作并销售的场地空间。建议在漳州文庙前泮池旁增设一批非遗文化特色小手工艺品手推车,可让游客亲手体验制作过程,并将自制的闽南味小手工艺品作为伴手礼带走,更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