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铃清 黎 斌 摘自:闽南日报数字报
总阅读数:7 发布时间:2020-11-25
人类对于甜味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好,但甜食带来的健康和肥胖风险让人望而却步,因此,0糖0卡成为食品企业竞相进入的新领域,各种标称无糖、减糖、低糖的食品不断涌现且备受消费者追捧。既能过嘴瘾又能避免摄入过多糖分,看似“完美”的无糖食品是否就可以尽情畅享了呢?专家的解释恐怕会让你大失所望。
无糖食品广受消费者追捧
糖是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但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则会导致肥胖,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健康危害。因此,近年来人们的控糖意识不断增强,各路商家也顺势推出越来越多无糖、减糖、低糖类食品,例如无糖饮料、无糖月饼、无糖汤圆、无糖冰激凌、无糖藕粉、无糖八宝粥等,满足群众的健康消费需求。
特别是在饮品领域,“减糖”“戒糖”观念的流行给饮料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市区多家大型商超,碳酸饮料、奶茶、茶饮、咖啡、果汁等大部分品类的饮料都能找到无糖、低糖款产品。在品牌上,既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康师傅、雀巢、统一等饮品界巨头和老牌选手,更有元气森林这样主打“0糖”概念的后起新秀和屈臣氏这样的跨界选手。
无糖饮料的风靡在销售数据上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天猫平台上元气森林旗舰店一款畅销气泡水(12瓶装)月销量超10万件。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元气森林销售额达到8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在天猫“6·18”购物节上超过可口可乐成为水饮品类榜单第一名;2018年和2019年可口可乐碳酸饮料的含糖量分别降低了1.7%和4%,其销量却相应增长了1.6%和2.2%;近日,农夫山泉上市后首份半年报显示,新推出的一系列无糖饮品收益同比增长210%;此前网红饮品喜茶推出无糖饮品喜小茶,在直播开卖首日30万瓶瞬间售罄。
《2020—2024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无糖饮料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增长率已经远高于饮料总体增长率。
无糖食品的甜源于代糖
采访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更愿意选择无糖、低糖类的食品。“我现在喝饮料基本上都会挑无糖的,既能过嘴瘾又不用怕发胖和不健康。虽然无糖饮料在口感上会差一些,但是看到上面标的‘0糖0卡0脂肪’,喝着也更心安理得。”市民张女士道出了许多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的心理。
那么,市场上这些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文成介绍,按《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只有当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时,可以标注为“无糖”或“不含糖”;当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时,可以标注为“低糖”。因此,有一些标识“无糖”的食品并非完全不含糖。他表示:“像汤圆、月饼、藕粉、八宝粥这类食品不可能是完全无糖的,因为里面含有淀粉,淀粉本身也会转化为糖,摄入过多同样会引起血糖升高。”
也有消费者好奇,市面上那些无糖食品,特别是不含任何碳水化合物的无糖饮料尝起来还是有甜味,这其中的甜从何而来?对此,王文成解释,大部分无糖食品是以代糖来替代白砂糖(俗称白糖、蔗糖)、葡萄糖,代糖只提供甜味,不会产生或者产生很少的热量。代糖又分成不同的门类,比如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这些代糖是属于人工合成的代糖;还有一类像甜菊糖、甘草、罗汉果甜苷等属于天然的代糖;另外还有像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这类糖醇类物质,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由糖类加工而成。糖醇是将糖发酵或氢化后得到的代糖,糖醇很难被人体吸收,所以升糖指数低,但甜度可以做到和糖相似。据介绍,人工代糖的甜度可以比蔗糖甜度高数十倍至上千倍,只要添加很少的量就能达到理想的甜度,使用这类代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无糖不等于健康 仍需节制
无糖食品是否有助于控制体重是消费者十分关注的焦点?记者为此采访了第909医院糖尿病护理门诊的高级营养师杨婉琪。
她认为:“无糖食品相对同类普通食品而言,糖分和热量更低,的确更有利于保持身材,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无糖食品使用较多的是人工代糖,人工代糖的安全性尚具有较大争议。而且除了代糖外,食品中可能还含有其他的食品添加剂,因此消费者不能因为是无糖产品就敞开了吃喝,特别是不能把无糖饮料当水喝。”
另外,杨婉琪还提醒,糖尿病患者少量食用无糖食品过过嘴瘾是可以,但切记不可食用过量,人工代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影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利于控制血糖。
对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消费者该如何取舍?杨婉琪建议:“如果可以接受没有任何甜味的话,首选配料表中无添加任何糖类和代糖类的产品;如果无法割舍甜味的话,我更推荐选择含天然代糖的产品。”
■本报记者 陈铃清
通 讯 员 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