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铃清 摘自:闽南日报
总阅读数:5 发布时间:2018-12-25
冬枣因其甜、脆、可口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但近年来,不时出现的“糖精冬枣”传闻,让消费者感到不安。近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外发布消费提示,教消费者通过三招辨别市场上的“糖精枣”。
有关部门指出,所谓“糖精冬枣”,是指不法人员将低档、品质不好的冬枣浸泡在糖精水中,增加甜度,改善色泽,提高身价。这里说的糖精,也就是糖精钠,是使用历史很长、争议也很大的一种甜味剂。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糖精可以在限量范围内用于多种食物,如腌渍蔬菜、果酱等,但在新鲜水果中不允许使用。
有关部门提示,消费者在选购冬枣时,首先要看颜色,自然成熟的冬枣是由青色逐渐变为红色,所以多为青里透红,青红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而糖精浸泡过的冬枣多为暗红或暗黄色,与青色的部分界限明显;其次摸质地,自然成熟的冬枣表皮光滑、坚硬,果皮和果肉紧密贴合。而“糖精枣”的表皮黏腻,甚至会有褶皱,果皮松弛,果蒂的部分偏软;商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尝下味道,自然成熟的冬枣清脆爽口,果肉部分最甜,果皮基本无味,而且有自然清香;糖精枣由于浸泡原因,果皮比果肉更甜,之后会感觉味道微苦,且清洗过的水也有甜味。
监管部门还提示,除了“糖精枣”,也有用甜蜜素浸泡的冬枣,同样也是非法行为。